翻页   夜间
一点文学 > 重生七八:开局一片田到华夏腾飞 > 第74章 惊人的红薯产量
    一时间,田野里就热闹了起来。

    沈云川亲自动手,带着三小队的队员们用镰刀割掉红薯藤,动作熟练而迅速。

    藤蔓一会儿就在堆积成了小山,散发出浓郁的青草香。

    另有一队人负责挖红薯,锄头被高高的举起,精准地落下,松软的土地被翻开,一个个红皮红薯便露了出来。

    它们有的大得像小孩的脑袋,胖嘟嘟的;有的则长长弯弯,像天上的月牙。

    女人们欢快地跟在后面,将挖出的红薯捡到筐子里。

    偶尔挖到特别大的红薯,她们便会兴奋地欢呼起来。

    随着一亩地的红薯被全部挖出后,被堆到了一起。

    赵玉贵带着大队干部们亲自称重,赵大中仔细记录,计算后,他傻了眼。

    “大中,有多少?”赵玉贵看着赵大中发愣的模样,好奇地问道。

    “是啊,大中叔,快说啊,这些红薯一共有多少斤?”围观的队员们全部伸长了脖子,想听一个确切的数字。

    “六千三百五十八斤!”

    赵大中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了连他自己也不相信的一个数字。

    妈呀,亩产竟然达到了六千多斤!

    一时间,惊叹声此起彼伏。

    先前不相信的人满脸通红,之前担忧的人都面露惊喜之色。

    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大家一起收红薯啊!”

    几百号人一窝蜂地冲进了红薯地,这么高的产量,闻所未闻,想想都刺激啊!

    似乎不亲自参与一下,会错过什么幸运的事情一样,人们的劳动热情被激发到了顶点。

    不到一个小时,二十亩地的红薯被全部收了上来,堆成了一座一座的小山。

    全部称重后的结果是:十二万三千零六十斤,平均亩产约六千一百五十斤。

    人们再一次欢呼起来,知青们把苏豫抬起来扔向了半空。

    “卧靠!不要啊,老子恐高!”

    苏豫惨叫。

    一亩地六千多斤可能还是侥幸,但二十亩地平均亩产六千一百多斤,那能说明的问题就很多了。

    同时也意味着,三小队还有三百多亩红薯地的产量,那将会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赵玉贵当即与大队干部们现场商量了一下后,宣布:元宝大队不分男女老幼,每人分红薯三十斤!

    这个时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少村民家里的余粮,一天只够得上吃一顿的。

    于是整个元宝大队立刻像炸开了锅一般,人们兴高采烈地从地头扛着自家分到的红薯回家。

    正常的三口之家就能分到九十斤红薯啊!

    就算换成钱,六分钱一斤红薯,也有五块四毛钱啊!

    苏豫的名字和亩产六千多斤的红薯,成了元宝大队所有人今天最热议的名词。

    而且每家每户当晚蒸煮出来的红薯,吃起来分外的软糯香甜,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口感。

    据说这是苏豫自己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叫“元宝红薯”!

    自豪感爆棚,这是咱们元宝大队的宝贝啊!

    消息当然第一时间也被刘光中打电话告知了苏琼芳,当晚得知消息后的廖怀林也惊了。

    亩产六千斤,还是一茬,这是什么概念!

    因为接下去几天,元宝大队还有三百多亩的红薯地会相继成熟,所以廖怀林决定亲自去看一看,毕竟二十年前亩产十万斤稻米都有人敢放卫星。

    “怪不得这小子的这几篇论文这么敢写,原来他的底气在这儿!”廖怀林不由得啧啧称奇。

    “是啊,亩产六千斤的红薯,如果推广开,不但可以作为后备储粮,深加工的潜力也十分巨大,原来我也觉得小苏有些纸上谈兵,现在,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苏琼芳又翻开苏豫的几篇论文再次阅读起来。

    当有一个事实,真实的摆在你眼前的时候,你必定会对这个事实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进行重新评估。

    苏琼芳再一次读完苏豫的三篇论文后,把文章递到了廖怀林面前。

    “我之前觉得是在看论文,现在觉得是在看一份计划实施方案,怀林,建议你再读一遍!”

    廖怀林读完后,也有同感,夫妻二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廖副省长的行程和目的被告知了汪丙炎,汪丙炎也着实被“亩产六千斤”吓了一跳,当然,这个吓是兴奋的吓。

    于是乎,第三天上午,省、市、县、公社各级头头脑脑齐聚元宝大队的田间地头。

    当第二批,一共五十亩红薯地的产量被汇总上来的时候,这帮平时严肃的小老头们也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

    总量约三十一万斤,平均亩产六千二百斤!

    有随行记者开始忙碌起来,这是一则令人振奋的新闻。

    廖怀林在元宝大队并没有待多久,只是跟苏豫说下次去豫北大学的时候,记得与他联系一下,便匆匆返程了。

    苏豫这一回见到了安永亮,没想到他竟然是汪丙炎的大秘。

    汪丙炎没想到他俩居然会认识,安永亮笑着说他们是在去省府的火车上认识的烟友,众人皆笑。

    蓄洪区的田地退水后,已经被平整的焕然一新,沟渠也全部重新修整过,一部分补种的夏粮作物长势也非常喜人。

    众人视察了一圈以后,对元宝大队取得的成绩都非常满意。

    “苏豫啊,听说你这红薯还可能再种一茬?”汪丙炎饶有兴趣的问道。

    “是的,汪书记,我准备将那边蓄水区刚平整好的田地,一起种上红薯,预计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可以再收一茬红薯。”苏豫笑着说道。

    “那二茬的产量大概有多少?”

    “我预估不低于三千斤!”苏豫回答地很有自信,他当然有自信,这都是经过实践栽种过的。

    汪丙炎也不禁咂舌,这么算来,一年两茬红薯,那都快摸到亩产万斤的边了。

    “那你这个元宝红薯,在朗山或者整个北望,产量都能有这么高吗?”

    “嗯,整个北望地区的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红薯,不过朗山的产量会偏高一些,其他县域可能会差个百分之十到二十,因为朗山的土壤结构相对更适合元宝红薯的生长。”

    听到苏豫这样说,汪丙炎非常重视的用本子记了下来,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如果元宝红薯能够在北望地区先得到大面积推广的话,这个成果可是不得了的。

    不行,回头一定要向廖怀林争取这个先机。

    “小苏啊,如果咱们北望地区需要大力推广元宝红薯的话,你需要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苏豫心里一喜,这正是我想要的问题。

    “汪书记,我需要在元宝大队建一个良种培育基地,这样能保证元宝红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解决不退化的问题。”

    汪丙炎立刻说道,“没问题,这是好事,良种培育基地这事我会亲自落实!”

    随即叫过朗山的书记赵登秋,“登秋同志,元宝红薯的情况咱们都看到了,这是在你的地盘上,苏豫的良种培育基地要迅速地建起来,需要你全力协调啊。”

    赵登秋点点头,“请汪书记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办好这件事。”

    汪丙炎又让安永亮作为联络人,“苏豫啊,回头有什么难题,直接找永亮就行!”

    苏豫很高兴地应诺。

    有了这个平台,自己的农业大计,终于可以开始启动了!喜欢重生七八:开局一片田到华夏腾飞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