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一点文学 > 棘圜志 > 第110章 未来期望
    正德十四年春,苏州。

    济世堂前院人声鼎沸,这是新一届医者考核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医者齐聚于此,等待着人生的重要时刻。

    思雨站在主考官的位置上,目光扫过下面密密麻麻的考生。记忆不禁回到多年前,她也曾是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医。

    "开始吧。"她轻声说。

    考场分为四个区域:望诊区、问诊区、切诊区和医案分析区。这是沈明轩创立的"四诊合一"考核制度,如今已经成为天下医者的标准。

    一位年轻考生正在望诊区仔细观察病人。他取出一个精巧的望眼镜,那是最新改良的医具,融合了西方光学和东方工艺。

    "这位病人,"年轻人说出自己的判断,"面色晦暗,眼神涣散,加上舌苔的特征,应该是肝郁气滞......"

    思雨在考核表上做着记录。这种新式的考核表格,也是父亲当年创制的,现在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医馆。

    "下一位。"思雨的声音清晰地传遍考场。

    一位来自云南的苗族医者走上前来。他身着传统服饰,但使用的却是济世堂统一配发的医具。这正是白衣堂"互通中外,融合南北"的成果。

    "请看这个病案。"思雨递过一份记录,"说说你的见解。"

    苗医仔细阅读后说道:"这是一个综合性病案。从症状来看,需要结合汉医理论和苗医经验。我建议......"

    听着他娓娓道来的分析,思雨想起了父亲当年的话:"医道无界,术有万千,但救人之心,天下一理。"

    考场另一边,张若兰正在考核女医区。这是她特别坚持设立的考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家记住,"张若兰对着一群年轻女医者说,"你们不仅要学习医术,更要继承一种精神。当年济世堂创立女医制度时,面临了多少质疑和阻碍,但我们坚持下来了。"

    她的目光掠过考场,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那是白衣堂第一批女医的弟子,如今也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者。

    正在这时,一阵喧哗从药房方向传来。原来是葡萄牙商人送来了一批新式医具,其中包括改良后的显微镜和手术器械。

    "东方的医术确实令人惊叹。"葡萄牙商人戈麦斯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我们的医生正在研究你们的针灸之术。"

    思雨微笑接过新到的医具。这些年来,济世堂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将中医药推广到海外。现在的白衣堂,已经在多个国家设立了分堂。

    "这是最新改良的手术刀,"戈麦斯介绍道,"根据你们的建议,刀刃的弧度做了调整,更适合中国医者的使用习惯。"

    张若兰走过来,看着这些凝聚中西智慧的医具,想起了当年沈明轩的预言:"总有一天,东西方医学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正说着,一队来自倭国的医者走进济世堂。他们是专程来学习新式医术的。自从去年济世堂的医书传入倭国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医者前来求学。

    "请看,"一位倭国医者恭敬地展示他们带来的医书,"这是我们根据贵堂医术编撰的新着。"

    思雨翻开医书,发现其中融合了中医理论和倭国本土经验。这正是她父亲一直提倡的"医道互通"理念的体现。

    "医术无国界,"她用父亲常说的话回应,"我们欢迎各国医者来此交流。"

    午后的阳光洒在济世堂的后院,那里是新建的医学堂。一群年轻学子正在认真听课,讲台上是王平的儿子王志,如今已是济世堂的主要教习。

    "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仁爱之心。"王志正在讲解《济世医训》,这是沈明轩晚年编撰的医学教材,"就像我们的先贤所说:'悬壶济世,不辞辛苦;救死扶伤,无问贵贱。'"

    思雨站在课堂外,听着这熟悉的话语,眼中闪过一丝感动。这些年来,济世堂已经培养了数千名医者,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继续着医道传承。

    "小姐,"一位学堂管事匆匆走来,"杭州分堂来信,说新建的女医学堂已经开学,首批招收了六十名女学生。"

    "好!"思雨欣喜地说,"要把父亲创立的教学方法都传授过去。"

    这时,张若兰从药房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思雨,你看看这个。我们准备在各地分堂推广新的教学制度。"

    思雨接过大纲,只见上面详细列出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医德培养三大板块,每个板块都融合了传统精华和现代创新。

    "这很好,"思雨点头,"正如父亲所说,医教必须与时俱进,但根本理念不能丢。"

    黄昏时分,考核结束。思雨站在济世堂的大门前,看着来自各地的医者陆续离去。他们将把所学带回各自的家乡,继续播撒医道的种子。

    张若兰走到她身边:"看着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我们。"

    思雨点点头:"是啊,每一代人都在传承,都在创新。这大概就是父亲说的'道统绵延'吧。"

    夕阳西下,济世堂的匾额在金色的阳光中熠熠生辉。那上面的"医者仁心"四个大字,见证了太多的故事,承载了太多的期望。

    "来,"张若兰说,"陪我去看看新建的藏。"

    宽敞明亮的藏里,整齐地摆放着数万册医书。从最早的《济世医训》,到最新编撰的《医道通志》,从传统的《黄帝内经》注解,到新式的《西医汇编》,无不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

    "父亲常说,"思雨抚摸着书架,"医术在进步,医道永恒。"

    "是啊,"张若兰望着窗外的晚霞,"你父亲来自未来,却在这里创造了更美好的未来。"

    正说着,一群学童从外面跑过。他们是济世堂新收的童子学徒,年纪最小的才七岁。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思雨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突然,一阵熟悉的药香飘来。那是济世堂特有的香气,由数十种药材调配而成。这香气里有传统的沉淀,也有创新的气息。

    "未来在他们手中,"思雨轻声说,"就像当年父亲把未来交到我们手中一样。"

    夜幕降临,济世堂亮起了灯。那是新式的油灯,光线明亮却不刺眼。灯光下,后院的药圃里,新种的草药正在茁壮成长。

    小学童们围坐在王志身边,认真听他讲解药理。这一幕与多年前思雨跟在父亲身边学医的场景何其相似。

    时光流转,医道永续。

    薪火相传,未来可期。

    在这个春天的夜晚,

    济世堂的灯火,

    照亮了无数人的梦想,

    也照亮了医道的未来。

    天地之大,医者仁心。

    古往今来,道统绵延。

    未来可期,永续永新。喜欢棘圜志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