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会计成本
经济学和会计学对“成本”的定义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成本的计算方式、范围以及是否考虑机会成本等方面。
1.
定义
?经济学成本(Eic
Cost):指企业在生产或决策过程中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包括显性成本(实际支出)和隐性成本(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Accounting
Cost):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记录的实际支出,即显性成本,不考虑机会成本。
2.
主要区别
比较维度经济学成本会计成本
是否包含机会成本包含机会成本(隐性成本)不包含机会成本
成本范围更广,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较窄,仅包括显性成本
计算方式经济学成本
=
会计成本
+
机会成本仅计算企业的直接支出
衡量目标衡量真实的生产决策成本反映企业的财务支出情况
应用场景用于企业决策、资源配置分析用于企业财务报表、税务计算
盈利计算经济利润
=
总收入
经济学成本会计利润
=
总收入
会计成本
3.
现实案例
(1)开一家咖啡店
?会计成本:房租5000/月,设备2000,原材料1000,员工工资5000,水电500,总计**13,500**。
?机会成本(隐性成本):
?店主的时间成本:如果店主自己经营咖啡店,而不是去公司上班,原本可以每月赚8000工资,这部分就是机会成本。
?资本成本:如果店主投资50,000开店,而不是存银行赚5%年利率,他每年会损失2500利息(每月约208)。
→
经济学成本
=
会计成本
13,500
+
机会成本
8,208
=
21,708
→
会计利润
=
营收
15,000
会计成本
13,500
=
1,500
→
经济利润
=
营收
15,000
经济学成本
21,708
=
6,708(亏损)
虽然会计利润是正的(1,500),但经济利润是负的(6,708),说明这个咖啡店的投资决策并不划算,因为店主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更高收益。
4.
结论
?会计成本
=
直接支出,关注财务报表,是企业核算利润、报税的基础。
?经济学成本
=
会计成本
+
机会成本,关注最优决策,用于分析企业是否做出了最佳投资选择。
?经济利润
vs.
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可能是正的,但如果经济利润是负的,说明企业可能有更好的投资选择,应重新考虑资源配置。
因此,在企业管理和投资决策中,不能只看会计成本,还要考虑经济学成本,以确保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经济学对“成本”的解释
在经济学中,成本不仅仅指企业的支出,还包括为了做出某个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即机会成本)。经济学成本的概念远比会计成本更广,主要用于分析资源最优配置、生产决策和企业盈利能力。
1.
经济学中的成本分类
经济学将成本分为两大类: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
?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直接支付的成本,即企业的实际支出。
?这部分成本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中,相当于会计成本。
?例子:房租、工资、原材料、水电费、设备折旧等。
(2)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
?指企业在做出某个决策时,所放弃的潜在收益,即机会成本。
?不会出现在企业的财务账目中,但对决策至关重要。
?例子:
?如果企业主自己管理公司,而不是去外面上班,他放弃的工资收入就是隐性成本。
?如果企业投入100,000办厂,而不是买债券获取5%利息,那么这笔潜在利息收入就是隐性成本。
2.
经济学中的成本计算
经济学家通常使用**经济成本(Eic
Cost)**来衡量企业的真正支出:
而会计利润的计算方式则是:
经济学认为,一个企业虽然会计利润为正,但如果经济利润为负,则说明企业并没有做出最佳决策,因为它本可以利用资源获取更高回报。
3.
经济学成本的应用
(1)企业决策
?企业要评估进入某个行业是否值得,需要考虑经济成本,而不仅仅是会计成本。
?例子:
?一个医生想辞职创业,他的年薪是200,000。
?如果他创业后每年利润是150,000(会计利润),但低于他原本的工资,那他的经济利润是负的,创业未必是最佳选择。
(2)资源最优配置
?经济学成本帮助企业和个人做出最有效的资源利用决策。
?例如,一个政府决定投资1亿修建公路,而不是投资教育,就需要考虑两者的机会成本,衡量哪种方式能带来更大经济收益。
(3)市场竞争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来看,企业的经济利润趋近于零,因为如果某行业经济利润过高,新的企业会进入市场,导致利润下降。
4.
结论
经济学中的成本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支出,还包括隐藏的机会成本。相比于会计学,经济学的成本分析能帮助企业和个人做出更理性的决策,确保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博弈论对“成本”的解释
在博弈论中,成本不仅影响个体或企业的决策,还会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和市场均衡。博弈论关注的是在互动决策环境下,不同主体如何考虑自身成本、对手成本以及策略选择的最优反应。
1.
成本在博弈论中的作用
在博弈论分析中,成本影响着参与者的策略和最终均衡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会成本影响策略选择
?由于资源有限,每个玩家在做决策时都会考虑不同策略的机会成本。
?例子:一个公司选择进入某个市场,不仅要考虑投资成本,还要考虑放弃其他市场的机会成本。如果进入新市场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机会成本,公司可能不会进入。
(2)沉没成本(Sunk
Cost)影响博弈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回收的成本,理性决策者在博弈中不应受沉没成本影响。
?例子:
?公司已经投资1亿开发新产品,但市场竞争激烈,继续生产可能亏损5000万。理性角度看,公司应该忽略之前的1亿沉没成本,仅基于未来成本收益决策是否退出市场。
?但现实中,企业往往受到**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影响,导致“越陷越深”。
(3)成本影响竞争对手的决策
?在寡头竞争博弈中,如果一家企业的成本更低,它就能采取更激进的定价策略,迫使对手退出市场。
?例子(价格战):
?两家航空公司A和B竞争市场,A的运营成本低于B,因此A可以降价促销,使B无法盈利,被迫退出市场。
?这种策略属于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是一种典型的博弈论应用。
2.
成本在不同博弈中的表现
(1)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成本可以作为合作或背叛的决定因素。
?例子:两家公司决定是否进行价格竞争:
?如果都降价,利润下降(高成本)。
?如果都维持高价,利润最大化(低成本)。
?但由于各自的主导策略是降价,最终都降价,导致双输局面。
(2)进入博弈(Entry
Game)
?现有企业(垄断者)可以通过提高进入成本(如专利壁垒、大规模广告投放)来阻止新企业进入市场。
?例子:亚马逊大量投入物流体系,使小型电商难以竞争,这是利用高成本建立竞争壁垒的典型策略。
(3)拍卖博弈(Auctiame)
?竞拍者的策略不仅取决于自身愿意支付的价格,还要考虑对手的成本结构。
?例子:政府拍卖5G频谱时,竞标者要考虑自身投资成本,以及竞争对手的支付意愿,从而制定最优竞价策略。
3.
结论
在博弈论中,成本不仅影响自身策略,还影响对手的行为和市场均衡。
?机会成本决定策略选择。
?沉没成本可能导致非理性决策。
?成本优势能在竞争中形成壁垒。
?成本结构直接影响博弈的最终结果。
企业在竞争时,必须考虑自身和对手的成本,才能制定出最优博弈策略。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