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文经》终于在他的识海中逐渐成形时,他才惊觉其中的奥秘。那神秘莫测的《人文心经》不过是《人文经》这部巨着的开篇序曲而已!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仅仅是这简短的序言,竟然已然成为一门高深玄妙的修行功法!
随着《人文经》的不断完善,夏先衍更是惊喜地发现,这是不仅是一部收录了修行功法的巨着,更是华夏文明的信史。
华夏每一朝每一代会孕育出与之相契合的独特修行法门。其中夏、商、周是化字诀——化经,既是内修心法也包含术法,可以修炼出龙凤法相化为己用
想到这夏先衍感觉自己好像忘了点什么,但又一时间想不起来,晃了晃脑袋干脆略过了。
秦、汉、唐是法字决——法经,是内修心法也包含术法,可汲取其中的历史纳为己用。
现在他也终于明白为何在明州的时候不用近距离调查灵源就能收录其中的气息了,忽然惊觉华夏守护之灵可以远距离感收录灵源之中的信息。
其中大一统朝代的信息收录其中后,华夏守护之灵能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与该朝代相匹配的独特功法。
对于那些仅能偏安一隅、未能统一天下的王朝而言,什么时候能够创作出功法来夏先衍并不知道。但是守护之灵告诉他是能够有相对应功法的,只是现在时机并不成熟,需要帮助他收录更多的灵源气息,然后理清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的脉络。
到最后每一卷对应一个朝代,都会出现一部与之所契合的修行功法。
但有些也是例外的,就比如序言《人文心经》,以及伴随丝绸之路灵源现世后又出现了一条脉络。
夏先衍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理清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脉络,也顺道把当地的主要灵源调查完。
迢迢闽江淡淡烟,日日夜夜骋海湾。映落亘古月如霜,筑起近海地平川。
八闽文物,古迹怀远,接下来的行程就是与浙江接壤的闽省。
闽省是华夏东南考古的重要区域,史前文化面向海洋辐射宝岛,众多考古发现展现了史前人类由陆地向沿海的迁徙模式与过程。在南岛语族考古学体系中,闽省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南岛语族的起源。
进入闽省后,华夏守护之灵告诉了夏先衍这里灵源的状况,这里灵源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成长为一座大型灵源的。
这个灵源最开始诞生于华夏史前时期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这让夏先衍很是吃惊之前灵源都是因为历史遗迹中的文化孕育而生的,难道那时候已经有了
文化诞生?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写了出来问华夏守护之灵。
华夏守护之灵在识海之中写出了灵源诞生的原因:,这个灵源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得益于闽省南岛语族考古的丰硕成果,这个灵源是由闽省南岛语族考古成果孕育而生的。
这个灵源诞生后开始跟着时间的痕迹一路吸收着闽省其他考古遗迹的文化不断壮大,最后灵源到达闽都博物院,借助于博物院的文化成长为一座大型的灵源。围绕着闽都博物馆的左海公园与西湖公园也已经被灵源覆盖。
华夏守护之灵告诉夏先衍可以以他的视角来体验一次俯瞰闽省的体验,要不要尝试一下。
夏先衍高兴的答应了下来,守护之灵告诉他需要找一处特别安全的地方,才能施展。这个过程中不能被打扰。
夏先衍想了想直接去了闽都军分区,让军区的人安排好了一处不被人打扰的地方,历忱雨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外部的警戒守卫工作,以确保周边环境的绝对安全。她们五个人则是守护在最内圈,李凤禾则是来应对突发状况的。
此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正中央端坐着的夏先衍身上。
夏先衍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双眼,调整呼吸进入一种深度宁静的状态。他入定之后借助守护者的力量,仿佛魂游天外俯视着闽省的大地。然后跟随着华夏守护之灵的视角追寻着闽省考古遗址孕育而生的灵源移动轨迹。
灵源最开始诞生的位置是,漳州莲花池山遗址,距今约
40
万
20
万年,位于漳州市北郊。莲花池山遗址下文化层发现大量石器和具有人工痕迹的断块、碎块和石片。
接着直接跳跃到了永安黄衣垄遗址,距今约
78
万
13
万年,位于三明永安市贡川镇观成村。遗址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揭露出一个人类活动面。
之后夏先衍就看着这个灵源在不断跳跃之中成长。
三明万寿岩遗址,距今约
20
万
3
万年,位于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山上分布着灵峰洞、龙井洞、船帆洞三个天洞和四个面积几十平方米的小洞。对该遗址灵峰洞、船帆洞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四个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
漳平奇和洞遗址,距今约
8400年,位于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遗址。漳平奇和洞遗址具有多个文化层位,该处遗址见证了打制技术向磨制技术的发展,早期陶器的发明,海峡两岸的远古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
闽省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具备浓厚的海洋特色,早期以马祖岛岛尾遗址和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西营遗址为代表。从出土的遗物可以发现,距今约
83005500年的东南沿海居民基本以海为生,航海术较发达,稻作农业只是补充。
亮岛岛尾遗址群,距今约
83007300年,“亮岛人”的母系血源与华夏宝岛、菲律宾等地的南岛语族最为接近,这证明了华夏大陆东南沿海一带是近1万年以来“原南岛语族”的祖居地。
闽侯大坪顶遗址,距今约75007300年,位于闽江支流安仁溪上游的洋里溪河谷小盆地西侧山上。
平潭西营遗址,距今约
74006500年,位于闽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西营村东北部。
祠堂后山遗址,距今约
70006500年,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北厝镇北厝村林氏宗祠后山。
平潭青丘头遗址,距今约
65005500年,壳丘头文化的经济形态已经基本上以海洋捕捞为主,具有鲜明的史前海洋文化特色。
宝岛大坌坑文化,距今约
60004000年,渔猎、采集是大坌坑文化主要的经济形态。
明溪南山遗址,距今约
58004300年,由狮子山南侧山脚处洞穴和山顶区域构成,有建筑基址、居住遗迹和基葬等众多遗迹,文化内涵丰富,涵盖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代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洞穴与台地相结合的史前遗址。
闽侯昙石山遗址,距今约
50004300年,位于闽省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
东山大帽山贝丘遗址,距今约
4800年4300年,位于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大茂新村东北约1公里的大帽山东南坡。
闽侯溪头遗址,距今约
4700
年
3500年,位于闽省闽侯县白沙镇溪头村,发掘出土大量石、骨、贝、陶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遗物。溪头遗址大大丰富了昙石山遗址群的内涵,为昙石山文化的确切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霞浦黄瓜山遗址,距今约
43003500年,黄瓜山遗址是一处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是福建省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平潭东花丘遗址,距今约
43003500年,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山显美村南垄自然村东北。东花丘遗址有大量夹砂绳纹陶与以云雷纹为主要纹饰的印纹硬陶共存的现象,反映出本地文化与来自闽江上游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武夷山葫芦山遗址,距今约
40003500年,位于闽省武夷山市兴田镇西郊村东南约1公里。是一处以生产陶器和居住为主的聚落遗址。
闽侯黄士仑遗址,距今约
35003000年,位于闽省闽侯县鸿尾乡。出土一批工艺精湛、富有地方色彩和仿铜器作风的几何印纹硬陶器及石器、石箭镞。
黄土仑的陶器有饮食器、盛器、酒器和祭祀器皿几种类型,既有浓厚的闽省本土文化特征又兼容中原文化特色,仿中原地区青铜器风格及明显富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云雷纹图案的大量存在,反映了古闽人已与中原及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平潭龟山遗址,距今约
50003200年,龟山遗址是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虎林山遗址,距今约
32003000
年,位于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樟山村,是浮滨文化的代表遗址。出土有石器、陶器及少量的青铜器、玉器、礼器、石璋等。
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距今约
2200
年,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又称古粤城,闽越王城,位于闽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是闽省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一处城市遗址。
通过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建立了东南沿海岛屿地区75003000年考古学文化序列,各阶段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明确,发展延续关系明显,存续多个考古学文化,形成了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不同时期的居址空间利用模式揭示了该地区7000年以来的史前聚落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珍贵的人骨遗骸、丰富的海陆生动物遗存,以及确凿的农业证据反映出沿海史前早期人群多样化的生计模式,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这种特点贯穿7000年以来的各个时期。
在出土的石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梯形小石锛。石锛是壳丘头先民常用的一种多功能的生产工具,这种工具很可能与制作航海工具独木舟有关。因为可运用于舟楫的制造和生产,石锛成为早期人类跨越大洋,进行迁移的重要实物证据。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